作为一项重大国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落地开花。《新常态·光明论》栏目走访济南、莱芜、泰安、枣庄、济宁、菏泽,采访了多名创客。他们中有学成归国的“高知”海归;有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执着于一颗小小的山楂红果终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有质朴的农民工,成功创业的同时还培养了20多个千万富翁。有人善用政策,也有人善用自身优势,有人尝尽创业之初的种种艰苦;也有人说这是最好的创新、创业时代,所谓创业就是要善于用政策“借力打力”。
图为创客亓宪瑞的山楂加工厂
村里第一个大学生的“山楂之恋”
采访时间:8月17日 采访地点:山东省莱芜市牛泉镇庞家庄村 创客:亓宪瑞
在村里的荒地上建厂,深加工当地盛产的山楂,让农闲的妇女发挥最大劳动价值,小小一枚山楂红果终实现年销售额近3000余万,盘活村里的所有资源为之所用,这就是“大南山”创客亓宪瑞的山楂之恋。
“牛泉镇庞家庄村第一个大学生”,这个身份曾让亓宪瑞的父母引以为傲,出乎意料的是,大学毕业的亓宪瑞放弃了在上海的光鲜工作,毅然扎根农村做起了山楂生意。好不容易靠读书走出大山,父母并不希望他再回去,“当时也是破釜沉舟,不顾别人的看法了,一心只求突破。”谈起当年自主创业时的不管不顾,亓宪瑞至今印象深刻。
大学毕业后的亓宪瑞先在上海打拼了几年。上海人喜食山楂干,而他的家乡盛产山楂,亓宪瑞萌生了回乡创业的念头。2011年在村里闲置的一片荒地上,亓宪瑞注册了莱芜万邦食品公司,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每年以高于市场价20%的价格收购农户的鲜山楂,创收鼓舞了农民种植山楂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亓宪瑞把山楂的加工放在秋冬农闲时,农村剩余的妇女劳动力有了在家门口打工的机会,月入两千多元。据亓宪瑞介绍,已经累计有一万多村民从事过亓宪瑞的山楂加工工作。
创业一定要创新,“看准一个行业坚持下去,一定能得到认同”。之前莱芜村民的山楂干都是靠太阳晒干,遇到阴雨天气山楂片会变质。亓宪瑞开始尝试脱水生产山楂干,天然晾晒的山楂干市面上卖1.5元/斤,而经过脱水的山楂干却可以卖到3元多一斤。短短几年时间,亓宪瑞的山楂加工已经占领了脱水山楂60%的市场份额。
农村为什么留不住大学生?当了董事长的亓宪瑞开始思考这个问题。他给厂里的员工缴纳五险一金享受城里上班的待遇,还买了豪华班车直达市区,让员工随时方便回城市,亓宪瑞说:“我要创造一个平台,让大家和我一样都是创业的心态。”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采访时间:8月18日 采访地点:山东省济宁市 创客:江红阳
年仅27岁的创客江红阳是一家年产值6000万元的太阳能热水器企业当家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在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的华春太阳能热水器生产车间,江红阳告诉光明网记者:创业要善用政策,“借力打力”。
2007年3月,还只是大三学生的江红阳接到了第一笔订单,这坚定了他深耕太阳能行业的信心。同年12月我国家电下乡政策开始在山东、河南、四川及青岛三省一市试点,借力政策江红阳的“太阳能”生意风生水起。据统计截止2011年家电下乡政策结束的四年里,山东省累计补贴下乡家电2413.02万件,兑付补贴资金70.68亿元。
2012年江红阳的产品入围工信部第三批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高效太阳能热水器推广目录,这对企业的销售业绩有了更直接的帮助。“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发布的推进节能减排的大战略,通过财政补贴方式对能效等级1级或2级以上的十大类高效节能产品进行推广应用。自2007年以来,累计安排中央财政资金超过400亿元,出台实施细则20多项,成为“稳增长、扩消费、促节能、惠民生”重要政策平台。
借助两次国家大政策作为跳板,江红阳的太阳能卖得风风火火。江红阳认为自己直接受益于国家的优惠政策,为了回馈社会去年拿出1500万元,为山东省100所养老院、医院、基础教育机构捐赠太阳能热水器。实际上,也因为这项慈善之举,他的产品也成为山东省学校、医院、敬老养老院、工业集热系统补贴产品。
农民工创客:“我已培养20多个千万富翁”
采访时间:8月19日 采访地点:山东省菏泽市 创客:纪德力
十年前,他还是曹县的一个农民工,手里捏着仅有的68元钱,在熙熙攘攘的陌生城市彷徨。如今的创客纪德力被称为“农民工司令”,每年为6万农民工找工作。虽已是掌管400多家分公司、分支机构的上市公司老板,眼前这位80后小伙儿依然一副憨厚淳朴的农民工形象。
他珍视自己的经历更善于利用自己的淳朴形象,“你看我只是小学毕业,当初外出闯荡时,身上只有68元,你的条件比我还差?连我都能创业成功你肯定也可以。”纪德力经常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那些惧怕创业的人。
纪德力创立的劳联集团有一项内部规定:在公司工作满三年,员工必须离开公司自主创业。同时,公司为每位创业者提供5万元的创业资金,半年内正常发放工资,如果创业失败,创业者可再回公司上班。
这项政策让劳联集团规模迅速扩张。目前,劳联集团旗下共有400余家分支机构,分布国内30个省级行政区和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外各大城市,其中一半是公司内部员工开设的。纪德力告诉记者,这项创业政策保证了服务质量和集团内部的完整性,也增强了员工的凝聚力,在他的扶持下,员工创业的成功率为74%。
“我已经培养了20多位千万富翁了。”纪得力坦言,帮助别人成功比自己成功更有满足感。尽管在劳联的发展壮大过程中离不开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但纪德力总是告诉员工:市场很大,要学会挣市场的钱,不要挣老板的钱,更不要只依靠政府扶持的钱。(光明网记者张琳)